前一篇介紹了泰山,也講了歷朝帝王封禪或是登泰山的故事
岱廟,是皇帝抵達泰山山腳下,入廟舉行祭祀大典的地方
在組織佈局上,採用古代帝王的宮城制度
色彩處理上,使用皇宮的規格:紅牆黃瓦
按照唐宋以來,祠祀建築中的最高標準下去營造
或許你會問~憑什麼??
還記不記得
唐玄宗,封泰山神為"天齊王"
宋真宗,封泰山神為"天齊仁聖帝"
重點來了,泰山神身為"帝",理應有個對應身分地位的宮殿吧!
後面是一直到朱元璋時期,朱元璋感慨自己出身寒微
實在不應該給神明加封號,從此祂變成 "東嶽泰山之神"
從這裡也衍伸出一個至今懸而未決的題目:
岱廟是什麼時候興建的??
很有趣的是,就連岱廟自己的官方說明上,也出現兩種答案
1. 始建於秦漢,拓建於唐宋
2. 創建年代無考,宋朝拓建始具現今規模
支持始建於秦漢的,是因為岱廟的大殿~宋天貺殿~的碑銘上
寫下了"秦既作疇,漢亦起宮"
此碑立於宋真宗封禪後的隔年(1009年)
但這論點較多破綻,根據其他文獻資料考證
秦漢的疇(土堆)、宮,不是在現址,那就表示岱廟並非一脈相承
還有一種說法,是說現今的大殿~宋天貺殿~根本是個美麗的誤會
原本的"宋天貺殿"根本就不在這,而在他處,但因為這裡有宋天貺殿碑銘
誤把這個宮殿,張冠李戴,以為它就是古早的宋天貺殿
(好像在繞口令)
如此一來,秦漢說就沒有參考價值了,因為根本搞錯地方
而早在北魏時代,酈道元的水經注,提及這裡已經有廟的存在
So, 到底可追溯到何時,就要看對"廟"的規模型式看如何認定
但重點可能是落在宋真宗時期的"大宋封東岳天齊仁帝碑"提到了
"辟地經始別建五岳帝宮,以申崇尚之禮焉"
言下之意,唐朝以前蓋的也不用管它
反正宋真宗的時候,另外選地重建了,也就是現在這裡!
從上面地圖中,也可窺略岱廟範圍之大
首先從最南邊的遙參亭開始說起
↗ 遙參亭石柱,建於乾隆35年(1770),為四柱石柱
拍這張照片時,我已經半隻腳踩在大馬路上了
如果要把遙參坊完整納入,那可要跑到馬路對面才行
馬路對面還可以把雙龍池一起拍進去,會顯得完整一些
遙參亭最早是個門,後來變成亭
古早時代,帝王等王公大臣進入岱廟前,都要在此先遙遙參拜
明朝時遙參亭擴建成小寺廟小庭院般,供奉著碧霞元君
在岳廟起到了前導的特殊作用
遙參亭最前面一匾,寫著"泰山第一行宮"
內有一額,為"登泰山起點"
遙參亭和岱廟之間,則有岱廟坊
↗ 私心覺得岱廟坊很美!
岱廟坊建於康熙11年(1672),也是泰山現存最老的石坊
由當時山東布政使~施天裔~主持重修岱廟時所興建
岱廟坊最中央制高點是個寶瓶
左右兩側4個圓捲的物件是吞脊鴟吻,又作螭(念"吃")吻
是龍之九子的老么,有"滅火"的涵義,後來演變到日本變成"鯱"
除了石獅之外,兩面都還有對聯
照片中的南面,是施天裔所寫:
上聯:峻極於天,賛化體元生萬物
下聯:帝出乎震,赫聲濯靈鎮東方
北面是當時的山東巡撫兵部侍郎趙祥星所寫
上聯:為眾岳之統宗,萬國具瞻,巍巍乎德何可尚
下聯:摻群靈之總攝,九州待命,蕩蕩乎功孰與京
過了岱廟坊,眼前看到的就是本篇封面照片的"正陽門"(南門)
氣派恢弘,可惜原門早已傾頹,現在的是1986年重建的
進入正門後,可以租借導覽機
這個導覽機在你通過某些景點時,會開啟自動撥放功能
景點大部分集中在中軸線上
所以我一開始走旁邊城牆上去繞一圈,就覺得奇怪怎麼都不說話
而且到最後被我按壞了,變成從景點1開始,自己依序講到完@@
↗ 正陽門沿中線前進,首先來到配天門(第二道門),取自孔子"德配天地"
兩側有1998年重建的配殿:
東邊:三靈侯殿~祀周朝諫官~唐宸、葛雍、周武
西邊:太尉殿~祀唐朝杜悰(念"叢")
杜悰是杜牧的堂哥,和李商隱是表兄弟
至於為什麼要供奉祂,我看得去那邊擲茭才知道
↗ 接著是仁安門(第三道門),取自論語"仁者安仁"
總之呢,仁安門和配天門,都變成展示廳的概念
兩側的配殿呢,也都剛好在文化大革命期間被拆了
歷史價值瞬間下降,在岱廟中,大約是走過路過剛好錯過的地位
但是在配天門的兩側最邊邊,有亮點!!
出現了巨型龜趺(念"夫")碑,趺 = 碑座
↗ 首先,先來介紹年代較久遠的
宋真宗在1013年所立的~大宋東岳天齊仁聖帝碑~高8.2公尺
翰林學士晁迥(ㄔㄠˊ ㄐㄩㄥˇ)撰文,朝散大夫尹熙古篆額並書
這塊龜趺碑,等於是宋真宗封泰山神為帝的歷史見證!
碑陰(背面)的"五嶽獨宗"四個大字,字徑也有0.83公尺
是明朝萬曆24年(1596)山東巡撫張允濟、監察御史王立賢題並書
關於龜趺螭首碑,發現最古老的是東漢時期的王舍人碑
唐朝柳宗元,也曾提及:
凡五品以上為碑,龜趺螭首,降五品為碣(念"潔"),方趺圓首
(p.s. 方的叫碑,圓的叫碣)
一般我們把那隻龜稱作贔屭(念"必夕"),也是龍之九子
不過龍生九子的概念,是明朝進士李東陽創立的,時間約在1450~1460年代
等於說,龜變成贔屭,只能從明朝開始,並開始演變成龍的臉型
而為什麼要用龜,來背負石碑呢?
以下有幾個合理的解釋:
1. 劉向<說文解字>:龜千歲而靈
不只是龜壽命長久,符合立碑萬古流芳的宗旨
同時龜也被作為神獸,四靈之一(麟、龍、鳳、龜)
2. 靈龜負書。早期文字是刻在龜甲上,書籍又稱為龜策
3. 龜能負重,代表碑主的德行厚載
↗ 接著是"宣和重修泰岳廟紀碑",是北宋宋徽宗宣和6年(1124)所立
高達9.25公尺,龜趺本身就有1.85公尺,和五嶽獨宗那塊東西並立~
翰林學士宇文粹中撰文,朝散大夫張崇篆額並書。
碑陰是"萬代瞻仰"四個大字,字徑更大,1.2m
是明朝萬曆16年(1588),山東巡撫李戴、吳龍徵題
同時這個龜趺就高1.85m,挖~比我人還高啊!
據說不只是岱廟最大,也是全中國最大隻的龜趺碑
回到中軸線上,穿過仁安門
再越過扶桑石和孤忠柏,就是岱廟主體~宋天貺殿
和北京故宮太和殿、曲阜孔廟大成殿,合稱中國三大宮殿!
天貺殿面闊9間,進深5間,象徵帝王的九五之尊
外面廣場露台上,中間有明朝萬曆元年(1573)的鐵香爐
兩側還各有一個宋朝的鐵缸,明顯是防火用途
兩個鐵缸旁邊,都還有各一座御碑亭,主人翁還是最愛寫字留念的乾隆皇帝
↗ 宋朝鐵缸
如果還記得宋真宗時期的封禪 & 降天書事件的話
天貺殿就是要答謝泰山神恩賜,所以裡面自然是供奉著泰山神
天貺殿在金朝、明、清都有受到大火和地震侵擾
因此現在的建築是屬於明末清初留下來的產物
殿內禁止拍照,有1984年重塑的泰山神神像
兩個匾額:配天作鎮~康熙御筆,大德曰生~乾隆御筆
但最重要的是"泰山神啟蹕回鑾圖",描繪泰山神出巡和返回的壯闊排場
據說壁畫高3.3m,寬度分為東邊啟蹕、西邊回鑾,加起來有62m寬
最早是宋朝所繪,但剛剛說了歷經過大火、地震
現在的康熙17年(1678)重修岱廟時所繪
也非常不簡單吶!340年!泰山現在是世界文化遺產之一
所以這幅畫,也是世界文化遺產哦!
天貺殿的後方是後寢宮
說來好笑,宋真宗封泰山神為帝,有帝就要有后,所以有了"淑明后"
但是,宋真宗你有問過泰山神的感受嗎?
人家搞不好想要的是佳麗三千啊(誤)
↗ 后寢宮外,有"權輿造化"牌匾,權輿造化有天地初始的意思
后寢宮兩側後方的庭院中,可找到銅亭和鐵塔各一座
銅亭又名金闕,明萬曆43年(1615)建造,仿木的銅質結構
原本放在泰山山頂碧霞祠,內奉碧霞元君
明末被搬到山下靈應宮,1972年又移到岱廟
↗ 銅亭
鐵塔鑄於嘉靖12年(1533),原在泰城舊城西門外的天書觀
原先有13級,後來毀於日軍的飛機砲彈,1973年遷入岱廟
↗ 鐵塔
岱廟內還有唐槐抱子、漢柏連理等
不過我當時是在辦東嶽廟會,場地變成園遊會那樣
聚集了不少人潮和活動,歌舞、太極、瑜珈表演啦,還有中國古典遊戲介紹
攤位上還有貓屎咖啡,不知不覺就跑去試喝了XD
但也讓整個遊覽過程失焦了
像是岱廟中保存最早的石刻~"泰山刻石"是李斯親自篆書
這塊石頭是秦二世元年(B.C.209)登泰山祭祀時
為重申秦始皇28年(B.C.219)封禪的詔書,並表彰秦始皇的豐功偉業
命令丞相李斯親自篆書刻製。
只知道這塊石碑,在北宋徽宗時還有146字
明朝嘉靖年間有29字,但現在只剩9個字啦
還有泰山鎮山之寶,也都在東御座裡,但我好像完全沒逛到
反而很智障的上了城門繞了一圈QQ
最後可以從北門~厚載門~出去
雖然我當時參觀是從北進南出,跟大家相反~
↗ 厚載門(北門)
北邊的大馬路(紅門路)上還有個岱宗坊,其實是泰山山門
建於明嘉靖42年(1563),雍正8年(1730)重修、篆額。
或許你也有發現到,從岱廟、紅門路(岱宗坊)、一直到泰山山上
其實是在同一條直線上喔~
留言列表